mardi 28 octobre 2014

Accueil > Les rubriques > Appareil > Société > 夢土

夢土

台灣與法國攝影藝術家在風景課題上的相遇 讓 -
路易,波德凡
Rêver la terre

, Jean-Louis Poitevin

Toutes les versions de cet article : [français] [中文]

台灣與法國攝影藝術家在風景課題上的相遇 讓 -
路易,波德凡
Rêver la terre

Karine Maussière
HUANG Wen-yung

風景的課題

風景的課題,對藝術而言是一個核心問題,對攝影也是如此。在藝術中,風景的議題屬於某種心理玄學的範疇。在這種情況下,風景與其說是對我們所見的或曾見的或針對我們環境可能創造出的事物的視覺轉換,不如說是對我們存在狀況的轉錄或表達。也就是當一個會感知和思考的身體面對其周遭環境時和其過渡土地時的發現。
無論人們重視與經過考驗如同避風港般舒適的世界之間一種互相歸屬的情感,或者,應該著眼於一種每當我們思考身處於必須與荒涼世界正面交鋒而引發的無盡焦慮。" 風景 " 是我們與土地維持關係的名目,它每每擁抱著我們,讓我們睜開雙眼來體會周遭的世界,也建構了我們的家園。我們在此處出生,也將會埋藏於此,循環不息。然而,我們既不能向我們的雙眼證明我們來自何方,也不能肯定我們歸屬於這個唯一的地球。
然而,儘管我們對風景經驗的“普遍”因素,主要肇因於使用相同的儀器和程序以便將那些1 和 0轉譯成影像、文字、聲音。但事實上,我們的文化根源都藉由決定性因素反映在這種歸屬的形式上。

Christophe GALATRY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展覽是企圖透過台灣和法國攝影藝術家的作品讓人看見東西方針對風景的不同觀點。這也是弗朗索瓦,余蓮 (François Jullien),特別是在他最新著作 « 山水之間:理性的未思 » (Vivre de paysage, Ed. Gallimard, Paris, 2014)提及的概念。 而米歇爾,科洛(Michel Collot)在他的著作 « 風景思維 » (La pensée-paysage , Ed. Actes sud, 出版社 ENSP, 2011)中, 也曾經強調過。

Xavier Lucchesi
Stephane

台灣藝術家 : LEE Ming-Tiao 李鳴鵰, CHUANG Ling 莊靈, QUO Ying-Sheng 郭英聲, SUAN Hooi-Wah 全會華, CHIANG Ssu-Hsien 江思賢, LU Liang-Yeavn 呂良遠, HUNG Shih-Tsung 洪世聰, HUANG Hua-Aun 黃華安 , HUANG Wen-Yung 黃文勇, CHANG Hung-Sheng 張宏聲, CHANG Chung-Liang 張仲良, 向我們呈現了他們關於風景的東方觀點。
而法國藝術家 : Christophe Galatry, Martial Verdier, Hervé Bernard, Xavier Lucchesi, Damien Valero, Xavier Pinon, CHEN Mei-Tsen et Karine Maussière, 則為我們揭示了西方的取徑。

CHANG Chung-Liang

地平線

首先必須關注的是西方,特別是歐洲往往以底部概念的相對關係,也就是以天空和地表間的媒介和聯結形式,即地平線來思考風景。援引米歇爾 科洛(Michel Collot),在此必須要提及歐洲名詞詞源學談論到的兩個源頭。
" 以歐洲人的身份看待來自廣袤和地平線兩者的呼喚,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歐洲本身名詞的詞源學證據。 它不甚明確,而且眾說紛云:但是,似乎所有的詮釋都在歐洲的名詞和地平線之間建立了一種關係。“一 ”(Les unes)這個字是由希伯來文 “Ereb ”來的,它意味著一個日落國家,歐洲可以將它視為不可抗拒的衰落的影像 …/…另一些來自歐洲而源自希臘的字,從“ ops” 來探討 :注視,以及d’euru(eury-字首),意味著 « 廣大 »。所以它意指 « 大眼睛 » ,« 看見寬廣的人 »或者, « 看著遠方的人 »…/… 因此,風景對歐洲來說,它既是回歸本源的源頭, 也是可趨近超越的地平線。如此一來,可以建構出一種身份,既不是來自土地,也不是來自血緣的結果,而是設計的規律,這就是地平線的身份。 " (引自 Michel Collot, op. Cit., p87-89).

Hung Shih-Sung

與持續建構的內在性相遇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說是計劃的方向,它涉及到與風景和與存在的外在世界的相遇。雖然也往往在存在意圖的探討上有待商榷,但仍希望可以越來越明確而較少受到存疑。 事實上, 關於我們棲居的這片土地所應被賦予的地位,基本上它在希臘人給予我們土地是舒適的概念,和基督教提供給我們的世界是令人不安的概念之間搖擺不定。
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 在 « 生命的馴化 » (La domestication de l’être)中概述了這個搖擺不定的概念: « 在他的哲學史課程中,黑格爾讚揚希臘人將世界觀植入我們的意識中,而我們歐洲人繼承了他們的觀念:他們將宇宙安排成為棲居身心狀態的圓形房子……/……相反的,使徒保羅抱持著一種反希臘的態度,當他在哥林多後書中為世界下定義,他宣告世界最終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令人擔憂和荒涼的境地... » ( 引自 Mille et une nuits出版社, Paris, 2000, p73).
法國攝影家運用地平線的雙重形式,將他們所有的影像放入這個複雜的關係中。它一方面是底線,在其之上被認為是顯現,即使不是我們想要的,至少是符合我們期望的對象。它另一方面是底部,在其上利用空間規劃來安排“物品”, 以及泛指在城市周圍的區域,特別是我們所居住或共處的地方。
欣賞一張圖像,這裡指的是一張風景攝影,往往要更進一步深入到對土地的感悟活動與土地意識。人類將其延伸為廣大的外部世界,在其中,人們可以了解生活的地方。

Jean-Guy Lathuillere

中國造景的概念

風景不是一種事實或資料,而是一種精神和文化建設。無疑地,亞洲與歐洲各闢蹊徑且背道而馳的時刻已經湮沒在歷史中無法考據。然而,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消失的原因何在縱使不為人知,至少或許可以了解這種差異是如何造成的。對於風景的問題,包括人們不斷自我詰問為什麼來到世界上一般,都是陳腔濫調。
因此,嘗試從中國傳統面出發來看待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相信以地平線為課題頗能引起關注,地平線同時兼具斷層,線條,界限以及接縫的特性。中國傳統認為分界線運行於萬物之間,之上與之外,通過虛空形式的結合和陰與陽產生共鳴,從而定義一個完全異於西方所設想的內在性。它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由兩個外部性所建構的內在性,主要是透過文化傳統的融合與肯定所展現的觀點和主觀性。
這些台灣當代攝影家持續試圖衡量和體驗風景的豐富性, 也就是在中國傳統概念中所謂的“山水”。

Hervé Bernard

當前的關聯性起源于這種傳統的進一步證據是:該傳統使山水畫成為哲學,詩意和創意行為的繪畫起點,它們與構成和有助於定義風景的元素之間息息相關。由此,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風景的建構,捨棄原始不安的陷阱,讓無邊的結構得以湧現,使每個作品能體現與展現。在此,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這番觀點帶來了同時也確認了其獨特性的見證。

LU Liang-Yeavn

建構風景的是思想。而思想則連結,銜接,牽引著一條無形的線,以實體的波動顯現,水、雲、樹枝、線條、那些雲與這些小徑,都被賦予意義以供我們冥想。風景建構已然是一種沉思。
風景和思考之間的關係是絕對必要的。弗朗索瓦,余蓮(François Jullien)在風景的建構中強調人的參與,將其視為揭示元素,因為人類融入在風景之中,而不是因為人類支配或與風景相互抗衡。思考就是理論化,就是盡量融入生活,進入感知和體驗領域的範疇中。而中國造景的模式,則是理解一種波動性,進而人人都能參與其中。
由於有將身體融入空間的這種思想模式,因此,在拍攝時,操控器材的方式與聽任全能主宰的模式,都讓這種態勢得以發掘出圖像本身的自我表達。
在地平線之上,精確地來說是那充斥天空的雲彩,它們的形體不拘,讓人類體悟到自我為包羅萬象的生命循環中的一員。在此,那些主張“現實”特質的圖像和真實上演的圖像之間並沒有衝突。現實主義者漠視所見,而是通過影像追求,使得風景成為無窮轉化遊戲上演的媒介。
所以,這不僅是水變為石頭和石頭化為雲的比喻,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思想已經感知和體悟到萬物和萬物狀態之間的聯繫。因此,地平線顯得不像是邊界的標記或全然的共同地帶,而是一種介於來自相同原始基礎的多元象徵物質層面之間的連接形式。線條是“虛空”的獨特展現,它與如世間圖像上所出現的一切產生連結。
在中國傳統中,風景變成了在形式的固定規則中能聚集天,地,人之間的連結,形式雖沒有創造但卻誠如其表述,將人融入風景之中。

LEE MingTiao

近與遠

有許多聯想水的川流圖像。也有許多以尖點或裂縫的形式引發對山的想像。嚴格來說,“山 - 水”形式的再現,是用來形容中國風景畫的術語。
我們必須盡力掌握的是線條之間的張力關係。這些張力關係依照經驗豐富的中國畫家繪製山水所發明的潛規則來劃分,其挑戰在於要顯得“像” 河流和山脈的圖像,還需按照三種遠景透視的模式來構圖,“三遠”是“以綜合面向佈局景觀,並賦予其一致性”(弗朗索瓦,余蓮,同上p75-76)。
在歐洲和中國當代風景的共同元素中,對攝影師而言,許多元素成為探討的“主體”。在西方的觀點下,人們可能會以消亡來論述“主體”。在東方的角度來看,是不可能脫離虛空的概念的,至少傳統構思裡,虛空“同時是起源的最高境界,以及萬物世界的齒輪的中心元素。虛空的這種雙重性質並非兩相對立.../...它的起源狀態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其有效的功能作用 ; 相反地,這個支配萬物的功能作用正確地反映了原始虛境的事實。 ” 援引自程抱一著作《虛與實》(Seuil出版社,焦點叢書,巴黎,1991年,第53頁)。
弗朗索瓦,余蓮,他指出為了創造風景,也就是說為了闡明近及遠,必須有“湧現更多個體的獨特化”,“ 激活活力的變化”,而最後“遠處,創造了景深,並激發了超越性。這種遙遠的狀態因開口油然而生... / ...透過這一點,它讓你夢想,幻想,啟動思想。”(弗朗索瓦,余蓮,同上,191-192頁)。
建構風景,即使是在攝影的範疇中,它仍然存在如程抱一所闡釋的,“創作一幅人的肖像 ;不再是表現與世隔絕的個人肖像,而是展現一個連接宇宙重要律動的靈魂。 ”(同前,141頁)。

CHUANG Ling

不同類型的安排,看待世界的角度,那些創造人物和勾勒群山的線條的複雜相互作用,陰影和反射的遊戲,回憶和行為以難以捉摸的形式呈現在高草的動態中,迷霧與光點,都一一體現在今日台灣藝術家的風景攝影中。每位藝術家其實都知道他的作品同時集結了“如何”和“為什麼”,風景和人的互動,是永遠的課題。因為,誠如石濤在其某畫作所言,“無髮無髻,吾在世間無所遁逃。吾幻化為畫中之人,手持釣竿,居水與蘆葦之間。身處於但不受限於該處,天和地乃合而為一”(程抱一引用,同前書,151頁)。

Suan Hooi-Wah
Xavier Pinon